文章详情

如何识别真草篆隶各种字体 篆隶真草

02-11     浏览量:213
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如何识别真草篆隶各种字体,以及篆隶真草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。

本文目录一览:

1、什么是真、行、草、隶、篆?

2、想问一下如何识别篆字呢?

3、如何辨别行书隶书真书篆书

4、如何区分书法字体

什么是真、行、草、隶、篆?

汉字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,先后出现过5种主要字体,即人们俗称的:真、行、草、隶、篆。这5种字体,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。

真书,又称正书,也称正楷、楷书。在真、行、草、隶、篆5种字体中,真书是产生最迟的一种,直至今天人们仍在使用它。真书的出现,是在汉代隶书和草书使用阶段开始产生的。它的优点:一是方便书写,简省改变了隶书的波磔,二是匡正了草书的无固定标准,结构不严密的弱点。总之,真书在汉代末期出现时,就逐步舍弃了篆书与隶书的环转笔势。它的形体方正,笔画平直,易认易识,为人们所乐于接受,就成了书写的楷模,所以又称做楷书。由于真书的应用范围广泛,书写时可大可小,又有小楷、中楷、大楷、榜书等不同的功用和称呼。

行书,是一种处在真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,它比真书书写起来迅速,比草书字体容易认识,在日常应用和书法活动中被大量使用。在行书当中,按照它的书写形态区分,偏于楷法的称为“行楷”,草法采用多的则称为“行草”。

草书,是人们在书写实践中为了追求方便、快捷而创造出来的,以后在书法艺术活动中,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,得到不断的发展。草书是伴随着隶书同时出现的,约产生在秦、汉两代相交的阶段,称为“草隶”,就是书写潦草的隶书。以后又由“草隶”发展到字形较为成熟的每字独立不相连的“章草”。相传在汉末时,书法家张芝又把“章草”字的隶书笔意舍弃,采取偏傍相互借用,书写时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,创造成了至今仍在流行的“今草”。俗称的草书,一般就指“今草”这种字体。唐代的书法家张旭与怀素在写“今草”的过程中,更把草字加以放纵,书写时笔势连绵,一笔写出连带的数字,字形的大小偏正变化多样,又形成了“狂草”。

隶书,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。它简化了篆书的繁难字形,又把篆书的圆转笔画变为接近方折,在字形的结构上完成了由象形性变为笔画性的演化,书写时比篆书方便,为以后真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。隶书的出现是在战国末期,早期的隶书还存有篆书的形迹,发展到东汉时已完全成熟,并被广泛使用。隋、唐以前把隶书称为正书,唐代有“今隶”字体,指的是真书。

篆书,一般指的是包括大篆与小篆两种字体。大篆是早期的篆书,又称籀书,主要是指青铜器和石鼓上的古文字。大篆宽泛的涵义连甲骨文字也算在其间,可知大篆是一种字形并不一致的字体。小篆,又称“秦篆”,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文字的结果。秦代是以小篆作为正字使用的,它结束了秦以前文字混乱的局面,汉字的规范性也是自小篆出现后开始的。

第一,学认篆字要有所本。五十多年前,我初中时学刻篆字图章,靠的就是一本四体千字文。如今,谁要是想学认篆字,不妨买一本真篆对照千字文或真草隶篆四体千字文。有了它,翻阅方便,携带轻便。

第二,如前所说,先弄清并掌握篆字部首与今日汉字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。本人利用《康熙字典》弄了一个部首篆真对照表。熟悉了对应规律后,再利用附录二,考考自己能不能看着篆字部首,想得出它所对应的真体字或简体字的部首。

第三,辨似。即将篆体相近(如部件"支"和"攵")或真体相近(如"未"和"朱")的字放在一起(该例可在附录一中查看),进行比较,辨认。

第四,将特殊篆字,如父、牙、花、鸟、乌、必、庚、康、焉、惊、学、头等这些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的篆字收在一起,以便硬记。

第五,注意同一个部件在一个字的不同部位可能有不同的篆法。例如部件"谷",作为一个字的左偏旁(如"欲")和作为一个字的右偏旁(如"浴"),篆法就有所不同。而部件"立"作为一个字的左偏旁(如"飒")和作为一个字的上部(如"童"),篆法几乎完全不同(该例可在附录一中查看)。

又如部件"阝",它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篆字"阜"和"邑"变化而来的,二对一。在篆字中,如果看到它的一个部件是"阜"的篆体,那它对应的是今天的左耳"阝";如果看到它的一个部件是"邑"的篆体,那它对应的是今天的右耳"阝"。

第六,利用网络下载篆字图片作为学习资料也是不错的选择(见附录三)。

第七,要学认更多的篆字,可查看《康熙字典》扫描版和《说文解字》扫描版。

如何辨别行书隶书真书篆书

很简单,按发展过程,篆书最简单,只有线质。线条粗细相同,变化少,但是结构均衡,字一般是长条形。到了隶书就会出现一些变化,如入笔,手笔,最明显就是主笔,蚕头燕尾。而且隶书多是横式。就是字是扁的。真书和行书较难分辨,但是看多了就会明白。首先它俩都是方的。然后在其中会看到运笔的气息。比较篆隶不同。行书比较真书,字会多了很多姿态。结构变化较多。而真书看上去通篇字的趋势都是相同。

如何区分书法字体

1、隶书

隶书,亦称汉隶,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,书写效果略微宽扁,横画长而直画短,呈长方形状,讲究“蚕头雁尾”、“一波三折”。隶书起源于秦朝,由程邈形理而成,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,书法界有“汉隶唐楷”之称。

2、楷书

楷书也叫正楷、真书、正书。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,更趋简化,横平竖直。《辞海》解释说它“形体方正,笔画平直,可作楷模”。这种汉字字体端正,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。

3、行书

行书,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,介于楷书、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,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。“行”是“行走”的意思,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,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。

4、草书

草书,特点是结构简省、笔画连绵。形成于汉代,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。有章草、今草、狂草之分。

章草,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。是早期的草书,始于汉代,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。章草是“今草”的前身,与“今草”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,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。

今草,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,适应隶书向楷、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,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,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。

5、篆书

篆书是大篆、小篆的统称。笔法瘦劲挺拔,直线较多。起笔有方笔、圆笔,也有尖笔,手笔“悬针”较多。

大篆指金文、籀文、六国文字,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。

小篆也称“秦篆”,是秦国的通用文字,大篆的简化字体,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、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隶书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楷书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行书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草书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篆书

相关推荐